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经济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支撑经济快速发展
http://www.dreameroffice.com 上海创意园区网   来源:上海浦东   2009-10-13 6:54:37
 洋油、洋火、洋灰、洋布……这些词汇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显得非常陌生,不过对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来说,这些词汇依然留存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60年前,因为科技实力和生产力落后,偌大的中国连一根细细的火柴、一颗小小的铁钉都不能生产,要靠进口解决。国人习惯把这些从外国人手中买进来的东西加个“洋”字。这些带“洋”字头的东西深深刺伤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6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工厂”,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部门,中国都有。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大量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高科技产品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即便是在偏僻的乡村,也能看到3G手机、高清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高科技产品的身影。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介绍, 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0.2%,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总额的29.1%。

  梳理60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脉络,从1949年的一片空白到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出口总额均跻身世界前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走过了怎样的一条道路呢?

  辉煌历程 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中国诞生初期,我国科技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情,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工作,作出伟大决策:集合科技人才,开展学科布局,建设科研机构,实现重点突破。

  1949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8年,中国科协、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相继成立,初步形成了符合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

  1956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大幕由此拉开。

  从1949年到1978年的短短30年间,我国各条战线的科技工作者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伴随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释放出空前的自信心。“两弹一星”所蕴涵的丰富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科技领域不断自我突破,也激励着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自主创新。

  “向科学进军”是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开篇之作,是第一座里程碑。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新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再次感受到了技术落后带来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地洞悉到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所呈现的新变化,及时作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决策。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等4位中科院院士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当年11月,以“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缩小国内外科技差距,力争在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为主要目标的863计划开始实施。

  随后,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第一次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中国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方针。从此,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拉开了崭新的一幕。

  1995年5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1996年颁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同年又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旋律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实施,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发展指导方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制度重于技术。的确,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60年来,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才得以孕育、诞生并快速发展起来。

  一面旗帜  高新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天的故事》的旋律人们耳熟能详。歌中提到的“画了一个圈”的地方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

  颇为巧合的是,1988年,同样也是在春天,北京市海淀区一个叫中关村的地方也被“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20年后的今天,中关村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硅谷”,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

  今天看来,当年在中关村画的一个“圈”,和在深圳建设经济特区一样,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那么中关村就是中国科技改革的“试验田”。因为中关村的成就不仅仅是一个个的技术突破,还率先在投融资、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中介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行政管理等方面大胆地先行先试。这些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对我国新经济发展乃至今后的持续创新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1年、1992年连续两年,国务院作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国家高新区的战略部署,大批国家高新区相继建立,国家高新区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超过5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近1/3的研发投入。从1992年到2007年,54个国家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率达到44%。可以说,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而且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2008年7月,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上,联想集团排名列499位,成为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

  联想集团是在国家高新区里诞生并发展壮大的企业。记者从科技部火炬中心了解到,目前,国家高新区有近5万家企业,其中,超过八成的企业是内生性技术企业。华为、中兴、百度、搜狐、中星微电子等很多人们所熟知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来自国家高新区。一些龙头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009年,中国创业板正式拉开大幕,细数已经通过审批的企业会发现,它们大多来自国家高新区。而据科技部火炬中心透露,目前国家高新区具备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已达1000多家。截至2007年,国家高新区内各类上市企业605家。我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有41家来自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之所以能聚集如此众多的优秀高新技术企业,源于多年来国家高新区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产业和政策环境,培养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军,加速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

  在中关村,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基本形成。园区企业生产的台式PC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到25%以上,软件出口创汇额占全国总额的1/2。

  在上海张江高新区,由14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其中一半以上是本土企业)以及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等企业构建了完整的集成电路生产服务链,集成电路已占国内半壁江山。

  武汉东湖高新区形成了以光电子产业为核心的“中国光谷”,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位居全球第三,占有国内市场50%的份额,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并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也促使国家高新区率先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型。据统计,国家高新区以约万分之三的国土面积,产出了全国7.1%的GDP,其平均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

  2008年年底,一场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家高新区迎难而上,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国家高新区大部分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武汉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等中西部地区的高新区表现尤为抢眼,经济增长超过20%以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广东省,6个国家高新区和10个省级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净利润同比增长18%;出口额同比增长27.5%,与广东全省出口总额下降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自主创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由不能制造到“中国制造”,再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60年来,中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自主创新之路。

  1949-1978年间,在中国整体科学水平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人凭借善于学习、勤奋钻研、紧密合作的工作作风,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962年我国成功研制了第一台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成为当时有能力制造万吨水压机仅有的四个国家之一;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2年,我国第一个被世界认可的自主开发新药青蒿素诞生,挽救了千百万患者的生命。这些在当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产品的问世,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批“中国创造”开始涌现:

  1987年,《经济日报》率先采用了以王选发明的技术为核心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张采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黑白书刊采用了以王选技术为核心的国产激光照排系统,到我国来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欧美和日本著名厂商全部退出中国市场。

  1991年,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诞生,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电信网现代化建设受制于人的被动态势。在“04机”的带动下,我国信息通信高技术企业实现了“群体突破”和“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大格局”的目标,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的品牌和企业,中兴、华为等公司已位于全球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第一集团”的前列。

  1995年,我国研制成功曙光1000计算机,通过后续的产品化和商品化打破了进口产品对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垄断。

  2000年,TD-SCDMA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确定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技术标准之一,成为世界通信百年历史上首个由我国提出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标准。同时,TD-SCDMA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以产业联盟成员为基础,运营企业、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广泛参与的较为完整的创新产业链。

  2002年8月,龙芯1号处理器研制成功,成为了我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同时结束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无“芯”时代。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595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穿梭于奥林匹克中心区及周边地区,累计运行371万公里,运送乘客441.7万人次,执行公务用车970车次,实现了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能源汽车只是在北京奥运会上亮相的众多中国自主创新产品的一个代表。包括祥云火炬燃烧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3G)、开幕式上令人惊艳的巨幅LED卷轴、全球最大的LED景观工程水立方等大批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服务北京奥运会,让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喜。

  支撑发展 第一生产力作用充分彰显

  1994年,有一个叫莱斯特·布朗的美国学者写了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声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15年后今天,中国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事实,很好地回答了布朗当年的疑问。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依赖于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培育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粮食丰产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的实施。截至目前,我国育成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00多个,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随着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的工厂化农业的发展,更是摆脱了自然界的制约,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蔬菜、水果和禽、肉等产品。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有利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并且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为百姓生活造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克,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开始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在去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仅中关村就有近80家企业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于奥运场馆建设、信息通信、洁净能源、环境保护、服务保障等领域。

  在应对地震等突发性事件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力量更加凸显。去年,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高精度遥感技术、便携式太阳能光伏电源、卫星移动通信设备等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与产品,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今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后,我国在不到3周的时间里就开发出抗原检测试剂,仅用了50多天就生产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

  在国家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了“急先锋”作用。如北京碧水源公司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湖北十堰神定河污水处理项目;2009年,该公司又承接了目前世界最大的膜生物反应器(MBR)工程——北京清河再生水厂(二期)项目。成都正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四川、西藏等省区完成近200公顷沙地治理工程。浙江菲达公司研发的大中型燃煤锅炉脱硫技术与设备推广应用到21个烟气脱硫成套化示范工程,创产值达17亿元。

  目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已全面进入启动和实施阶段,这些科技重大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这16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将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浦东写字楼


下一篇:上海数字出版瞄准150亿销售关
上一篇:浦东软件园:打造世界级软件产业创新社区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联系上海创意园区网   |   
版权所有:上海创意园区出租网 联系电话:021-58561198 传真号码:021-58561198
Email:hqsc888@hotmail.com
沪ICP备09072254号-8公安备案号:31011502009041
上海创意园,上海创意园区出租